基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背景下的“行校企”三方协同育人模式实践研究——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A Study on the Tripartite Collabor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Industry-School-Enterpri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Community—A Case Study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Major at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摘要: 本文探讨了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通过构建“行业协会 + 学院 + 若干家企业”(即“1 + 1 + N”)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北京报关协会的整合行业资源,联合嘉里大通、锦海捷亚等多家优质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落实双主体育人、双导师制等机制,实现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成功实践。该模式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对口率。文章分析了该模式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为其他职业院校提供借鉴。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major of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apprenticeship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industry association + college + several enterprises” (i.e., “1 + 1 + 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resources through the Beijing Customs Brokerage Association,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Kerry Chase and Beijing Jinhai Jiya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Co., Ltd. and many other high-quality enterpris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chanisms such as dual master sportsmen and dual mentor systems, so as to realize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 the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community and the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This model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employment counterpart rate of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iveness,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is model,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other vocational colleges.
文章引用:窦佳. 基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背景下的“行校企”三方协同育人模式实践研究——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8): 1126-113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555

1. 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实施《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行动有关计划,加快推进首都数字贸易及关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服务新时代北京的战略定位和高精尖产业发展能力,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围绕行业、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育人目标,从2019年开始着力探索适应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和高端人才紧缺的需要,打造“行业 + 学院 + 若干家企业”(即“1 + 1 + N”)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创新之处在于,发挥行业资源优势遴选优质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落实双主体育人机制,聚合合作各方优势,即学院出学生、协会出平台、企业出岗位[1],提升国际关务管理方向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做细现代学徒制“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毕业即就业、校企联合培养”工作。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本文将系统梳理近年来高职院校同仁关于三方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等相关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1) 三方协同育人模式:三方协同育人模式强调行业协会、学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合作,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黄雪飞、李黔军和朱锋钊的研究探讨了高职畜牧兽医专业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他们指出,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国贸专业课程体系,同样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任务进行课程设计,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蓝志江、马成正和陈斌在研究中探讨了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建设。他们强调,专业建设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行业的需求。本文中国贸专业建设,也充分考虑了北京地区数字贸易和关务管理的市场需求,通过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合作,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胜任相关岗位的工作。刘金龙和王张彦在研究中探讨了“大电类”培养模式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他们认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至关重要。本文中提到的“1 + 1 + N”模式,同样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场环境,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2)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多元化评价机制:现代学徒制是一种结合传统学徒制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它通过校企合作,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时荣在其研究中探讨了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她指出,现代学徒制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涵盖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表现、技能水平、职业道德等多个维度。该评价机制不仅能有效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化。这一观点与本文的研究相吻合,本文也强调了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价,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张志和赵鹏飞的研究探讨了服务建筑业转型发展的现代学徒制。他们认为,现代学徒制能够有效促进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培养出更多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本文中提到的“1 + 1 + N”模式,同样旨在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在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领域。朱廷美和吴强的研究聚焦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主动参与现代学徒制运行的策略。他们提出,企业在参与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应注重教学质量的监控,确保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培训。本文也提到了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方案,确保教学质量的可控性和一致性。此外,本文还强调了通过“双导师”制度,实现学校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进一步保障了教学质量。李涛的研究探讨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他指出,现代学徒制不仅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更是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现代学徒制的成功实施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这一点与本文提出的多方合作理念高度一致。

3) 产教融合与增强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产教融合是指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荣利颖和王文静的研究探讨了深化产教融合,增强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方法。他们认为,产教融合是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能够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这一点与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不谋而合。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综述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本文提出的“1 + 1 + N”模式,不仅继承了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理念,还在实践中进行了创新和发展。通过行业、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本文的研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于上述理论模型,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用于指导后续的案例分析。该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合作机制:分析行业协会、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的角色和互动方式。

  • 资源配置:探讨各方在资源投入、课程开发、师资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情况。

  • 实施路径:描述具体的实施步骤和关键环节,如共同招生、共定课程、共建团队、共建基地等。

  • 成效评估:通过质性和量化数据,评估模式实施的效果,包括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对口率等。

  • 问题与对策:深入分析模式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 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1 + 1 + N”模式的深入剖析,揭示其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背景下的实践效果及其面临的挑战。为了确保研究的严谨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了以下数据收集方法:

1) 半结构化访谈:对参与该模式的学生、校方导师和企业导师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了解他们对“1 + 1 + N”模式的看法和建议。访谈内容涵盖了合作背景、资源投入、实施路径、具体成效等方面。

2) 焦点小组座谈:组织了多次焦点小组座谈,邀请来自不同合作企业的代表和学院教师共同讨论合作中的经验和问题。这些座谈有助于深入了解各方在合作中的角色和期望。

3) 文本分析:对课程文件、学生考核成绩、合作协议等文本资料进行了系统地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年度的数据,评估模式实施的效果和改进空间。

4) 问卷调查:设计并发放了针对学生的问卷,收集了关于学习体验、职业发展预期等方面的定量数据。这些数据为评价模式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4. 北京报关协会及重点合作企业简介与合作背景

近五年来,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校企联盟平台,共同联合宣传招生,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2],共同开发教材,共建教学团队,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组织建设等多元合作形式,各方均积极探索“1 + 1 + N”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工作特点如下。

4.1. 协会及重点合作企业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北京报关协会(英文名称:Beijing Customs Brokers Association,缩写BCBA,本文中简称“协会”),是由在海关注册的报关单位、依法成立的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自愿联合发起成立,并于2003年9月,经北京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具有法人资格。接受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北京市民政局和业务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海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目前协会共有正式会员167家。其中副会长单位13家,常务理事单位23 家,理事单位39家,监事长单位1家,监事单位2家。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到服务企业,服务政府,服务社会。在国家扩大对外开放和海关业务改革中,积极配合北京市有关部门和海关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围绕改善营商环境和海关“通关一体化”、“单一窗口”建设、“提速降费”、“提前申报”、“关税保证保险担保”等项业务改革中,组织法规宣讲,引导会员企业参与改革;畅通与政府部门沟通渠道,积极开展各项调研,多次向海关总署和北京海关反馈有关业务改革和政策调整出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圆满的解决。

在行业建设方面,努力推进协会组织管理和文化建设工作和行业诚信建设,配合中国报关协会开展“双优”创建活动,组织关务水平测试,参加关务技能大赛,建立企业专家工作室,搭建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开展社会公益等项活动,受到了会员企业的欢迎和好评,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2015年,被北京市民政局评估为4A级社会组织。

协会遴选了嘉里大通、锦海捷亚为代表的十余家会员企业作为与学院国贸专业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重点合作单位。

1) 嘉里大通物流北京分公司

嘉里大通物流北京分公司是北京报关协会副会长单位。公司是2019年最早与学院开展校企合作联盟的企业之一,也是中国都市农业职教集团的企业之一,始终积极创新发展、大力开拓新业务,2021年积极参与义务通关活动。企业不断推进“行业 + 学校 + 企业”合作,作为学院国贸专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之一,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专业素养,打造过硬队伍,实现高质量发展。

2) 锦海捷亚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锦海捷亚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北京报关协会监事长单位。企业非常注重合规管理,严抓报关质量,近两年来一直保持着报关“零”差错。在组织管理和文化建设工作上,锦海捷亚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了多项扶贫助困、义务通关、垃圾分类等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企业不断推进“行业 + 学校 + 企业”合作,作为学院国贸专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之一,在提升员工专业素质、培养行业讲师和建立专家工作室上狠下功夫,同时通过创新发展关务项目服务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继续做大做强。

4.2. 校企合作背景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和加拿大圣力嘉学院的中外合作办学10年的成功经验,将与行业协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探索。根据北京区域内数字贸易新业态和对行业人才需求急速发展,基层数字贸易及关务操作业务部门人才紧缺,2019年5月,北京报关协会发挥校企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牵线学院与嘉里大通、锦海捷亚等5家行业龙头企业达成校企合作联盟协议,正式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目前,已成功招收七届“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生培养,均在内外贸企业顶岗实习(见图1),有四届“学徒生”毕业。以第一届即2022届29名毕业生为例,19名大三应届生已顶岗实习进入合作办学企业,占应届生人数的66%。另外10名大三应届生进入阿里巴巴生态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应届毕业生中的26%以上的优秀学生,已由顶岗实习的“准员工”,进入合作办学企业就业成为正式员工,并从毕业后一直保持着在行业内及合作企业内工作的持续性和较高的留存稳定率。

Figure 1. International trade students intern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1. 国贸专业学生在内贸及外贸企业顶岗实习

5. 资源投入

1) 经费投入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于2019年6月成为北京报关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每年享受应缴纳会员费0.2万元减免政策。北京报关协会及重点会员单位积极配合国贸专业教学,开展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实训,每年平均占用企业费用投入15万元。为解决国贸专业申请财政预算审批软件项目的困难,北京报关协会积极联系中国报关协会副会长单位——深圳市华商联物流报关有限公司,按照《进出境通关实务》《进出口商品归类》等课程技能方案,提供国贸专业做好华商联报关报检教学实训软件平台的免费试用,前3年每年对该赛事一体化平台减免10万元租借费,暂时省去一次性投入39.8万元的高额投入,实现“教、学、练、考、评、训”。预计2026年对国贸专业所在的智慧商贸专业群建设还将加大投入。

2) 人力资源投入

正式合作以来,北京报关协会将其御用团队天津永诚世佳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介绍给国贸专业作为兼职教师队伍,团队包括资深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8人,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国贸专业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工作,承担教学工作,包括《进出口业务综合实践》《单一窗口系统操作》《客户服务管理》等。企业兼职教师与学院教师组成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参加报关与国际货运行业比赛,校企双方实现师资共享,互利双赢。北京报关协会投入技术骨干,作为学生的校外指导导师参与跟岗实习及顶岗实习等项目,使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最前沿的管理理念,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6. 探索“行 + 校 + 企”即“1 + 1 + N”形式的行业产教深度融合共同体实施路径

6.1. 创造“行 + 校 + 企”协同育人机制

学院国贸专业“现代学徒制”是由行业、学校和多家企业共同推进的“1 + 1 + N”育人模式,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3]。学院高度重视国贸专业现代学徒制建设及推进工作,由学院副书记、学院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北京报关协会领导和多家企业总经理共同出席见证了校企合作联盟的成立大会。成立大会上,确立了一家行业、一家学校和N个企业形成的“行 + 校 + 企”协同育人机制——“1 + 1 + N”这种创新形式,双方达成长期合作意向,签订了《校企合作联盟协议》。行业、校方和企业三方建立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机制,共同讨论和解决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工作进行整体安排与部署。

同时,要通过学院教务处现代学徒制工作指导、二级学院系部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具体实施、校企联合工作站四层级管理上下联动,保障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学院有关部门和经济管理系指导专业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审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定期听取专业发展规划。试点专业在学校和重点合作企业之间要设立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工作联系人机制,负责试点专业现代学徒制工作的具体实施与配合。

6.2. 共同联合宣传招生

2019年7月,在前期自主招生基础上,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持续扩大校企联盟合作成果,校企联盟的合作伙伴之一、嘉里大通物流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主动派出人力资源,与国贸教师们一起,积极参加北京公办高职院校招生咨询会(东部场),招揽更多国际贸易和关务物流人才。此次招生咨询会,学院国贸专业教师负责专业知识方面的宣传(专业优势、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学籍管理等),企业负责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史,学徒制企业推进介绍,岗位介绍,企业工作环境及福利条件等面的宣传。嘉里大通公司亲临招生咨询现场的实际行动,以专业的业务解答和谦逊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学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此次国贸专业在落实前期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开创校企双方共同宣传携手招生的新做法,不仅向公众积极宣传国际贸易关务管理业务特色,还标志着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从校企合作源头上把关,提高生源人才质量,进而将校企合作推进到 “行 + 校 + 企”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质合作层面,三方的合作更加紧密,进一步加强工作衔接和彼此的认同感。

在新生报到入学及认知实习阶段,由学校国贸专业主要负责入学教育工作,重点合作企业进行协助。北京报关协会牵头会员企业,嘉里大通进口部、出口部和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提前与学校沟通交流内容,热情接待了来访的师生。以电子产品、医疗产品等北京市常见进口货物业务流程为例,详细介绍了国际仓储物流正向与逆向流程的操作特点,使同学们初步了解第三方物流和仓储成本控制的概念。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做出了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课程合作育人的有益尝试,实践了“从初学期真实业务见习体验,到入校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再逐步过渡到业务实习”的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形式深受学生欢迎。

6.3. 共同构建“校企双主体办学、分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报关协会搭建行业平台,重点合作企业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联合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培养与现代学徒制要求相适应的技能水平,按其岗位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采取“以师带徒、分组轮训”的教学组织形式,构建“校企双主体办学、分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4]。根据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按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的原则,学徒开展拜师仪式,教师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重点合作企业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共同讨论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6.4. 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课程体系

北京报关协会协助学院国贸专业教师开展调研,形成了“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共同备课——共同编订教材大纲”的专业课程建设体系,参与专业改革的路线图,提高育人过程的质量把控。

一是确定专业重点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知识为参照点[5],共同构建专业基本素质课程(公共课)、通用能力课程(专业基础课)、岗位能力课程(专业核心课)、拓展能力及衔接课程,根据“按岗设课、以岗定学、因岗施教、设岗实训、顶岗实习、顶岗工作、选岗取证、对岗就业”的理念[6],形成现代学徒制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二是行业、学校和企业多方参与,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开展共同备课。企业业务骨干教师依据实际工作经验,制订适合校企双主体育人的课程标准,岗位技术标准,对校内国贸教师的教学方案和课程教学提出了非常实用的改善建设实施意见。比如,指导对单证要素收集整理和书本之外的客户沟通环节的流程教学设计;再如,拓宽学生对海关基础知识、商品学广度和特殊监管区域优惠政策的背景知识;另外,主动提供教师接触熟悉金关二期等系统操作层面的机会,研讨税号税则监管条件的练习、基本单耗核销技能、制单准确性等教学方式,并讨论学生到企业实习和跟师傅进行岗位实习的教学安排。

三是共同编订教材大纲,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建设《保税业务管理实务》等与现代学徒制教学相适应的活页式手册教材,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引入“通关大神”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学校国贸教师总结领会了商品归类税则和法律合规业务,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中的贯穿作用,按照企业岗位需求,由四家企业骨干收集工作场景实际案例,做好模拟工作流程式教学设计,将专业的实践经验带到课堂。

6.5. 共同参与实训项目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

2021年,学院为嘉里大通、锦海捷亚等8家合作企业授牌为校企合作基地,根据重点合作企业职业岗位对人才能力和学生(学徒)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借助北京报关协会积极搭建起的校企沟通平台,校企共同完成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编制国贸专业综合技能课程的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完成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技能综合实训,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目的明确,针对性更强,逐步认识典型工作过程的生产岗位,从而科学规划学生(学徒)成长道路。

6.6. 共同开展生产性顶岗实习

依据2019年5月学院与合作企业签署的校企合作联盟协议,明确校企双方将在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岗位培训和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合作。企业集群与学院共建共享与现代通关技术等生产服务场景相接近的实训环境,用于满足学徒(学生)协岗、轮岗、顶岗专业岗位能力课程教学,实施“跟师协岗”教学,真正实现“做中教、学中做”,提高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充分体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校企合作机制。

国贸专业协调落实生产服务场景的实习具体事务,就生产实习达成一致意见。例如,2021年10月,北京报关协会带领10家重点合作企业进校园开展宣讲会。通过企业与学生面对面交谈面试,双方双向选择,达成顶岗实习初步意向,签订学校、企业、学生(学徒)三方协议,明确规定各方责任、义务和权利,确定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从事工作岗位及相关待遇。在生产实习管理上实行双主体管理,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实行企业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指导方式;学校组织让符合岗位需要的学生参与顶岗实习;实行双主体考核,顶岗实习结束后,企业和学校进行综合评定,评定生产实习成绩,企业有权利淘汰生产实习不合格的学生,不签订就业协议。所有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的学生,都安排在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为学生零距离接触生产实践活动创造了条件(见图2)。

Figure 2. Internship arrangement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graduates from 2022 to 2025 at key partner enterprises of the Beijing customs brokerage association

2. 2022~2025届国贸专业毕业学生在协会重点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安排表

图2的行业、学校及重点合作企业连续四届毕业生实习培养数据可以看到,以2022届临近毕业的班级29名学生为例,有19名进入了6家重点合作办学企业当中,占比66%,约为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学生进入阿里巴巴平台的跨境电商生态企业。该班学生顶岗实习签约率100%,是当年数字贸易与关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例证。

6.7. 共用共享“双导师”教学团队

以校企“互聘共用”为原则,协会、重点合作企业与我院共同建立双导师的教学团队,学院挑选一批具有良好师德、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校内导师与合作办学企业的员工骨干磷选为双导师(师傅),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通过双方沟通,明确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师傅)培养的目标及原则、培养的措施等。保障横向联合技术开发、专业建设的激励和约束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将导师带徒纳入考核和晋升。共同制订的课程标准、岗位技术标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在学校和合作企业办公地点两个场所进行学校授课、企业培训、企业任务训练、企业岗位培养等教学组织形式,由具有任职资格的学校导师及合作企业骨干员工(企业导师)共同实施课程教学[7]。2021年9月开始,合作办学企业北京永诚世佳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的企业金牌讲师团队,为学生远程授课《客户服务管理》,与此同时,校内导师在教室内做好课堂管理。这次授课以全新的形式尝试双导师之间工作互补与环节互通。

在考核上,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学生(学徒)考核评价方案,共同命题,学校导师重点依据对学生(学徒)知识要求,采用面试、笔试或实操等考核方式;企业导师则重点依据对学徒岗位技术技能要求,采用岗位任务、岗位业绩进行考核,校企共同形成对学生(学徒)学业成绩的评价。

7. 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取得的成效

7.1. 行校企“1 + 1 + N”协同育人模式效果明显

国贸专业开展的行业 + 学院 + 若干家企业即“1 + 1 + N”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发挥行业资源优势遴选优质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落实双主体育人机制,聚合合作各方优势,即学院出学生、协会出平台、企业出岗位,落实好现代学徒制“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毕业即就业、校企联合培养”。

近五来,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协同育人模式效果明显。建立校企联盟平台,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体现在“七个共同”,即共同联合宣传招生,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建教学团队,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组织管理和文化建设等多元合作形式,参与合作的各方均积极探索“1 + 1 + N”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协议有签订、机构有设置、育人有双主体,身份有认定、成本有分担、质量有监控、结果有评价、制度有保障的协同育人机制。同时,学院开展的思政教育,显示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教育理念,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还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

7.2. 行校企一体化育人质量提升

校企双方签订《校企合作联盟协议》这一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校企双方在资源共享、人才培养、信息交流等方面形成长效合作机制。此后,我校与行业及重点合作公司的办学育人,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合作方式更为灵活,合作力度加大,合作深度更为宽广。由于共同完成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接受校企双方的共同培养。通过每年7~10家左右重点合作企业招聘人员在我校举行顶岗实习宣讲会,公司领导介绍了公司的主营业务、发展、文化,并解答了同学们关心的福利薪资待遇及自我提升问题,让大家全面深入地看到了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021~2025,累计145名学生参加程序严格的实习面试,是一次行校企共同验收大会,检验校企双主体育人的课程标准、岗位技术标准、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的效果。依照标准,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进行集中授课、企业培训、任务训练、岗位培养,实现现代学徒制双身份、双导师、多场所一体化育人。通过面试、签约等规范的流程,分别被编进外贸进出口操作岗、客户服务岗和关务操作岗,实现智慧报关和数字贸易人才的高标准、高起点培养,提升国际关务管理方向人才培养质量,完成识岗、轮岗、专岗、顶岗四个步骤,推进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个层次的职业能力和身份转变[8]

7.3. 校企沟通交流常态化

协会与学院国贸专业保持密切沟通,重点合作企业与学院国贸专业保持每年一到两次的沟通交流活动,交流内容包括专业改革与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下一步,还要积极在协会的帮助下,推动若干家重点合作企业与我院开展“订单集群班”管理,校企联合制定日常教学管理、学生(学徒)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校方定期向企业提供订单班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汇报材料,使企业能够实时了解订单班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保障学校、企业、学生(学徒)三方权益,实现现代学徒制规范管理,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沟通机制。

7.4. 试点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通过试点专业带动学院内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目前两个专业实施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由于实施现代学徒制效果明显,目前全院新增5个专业推广现代学徒制。国贸专业目前的“1 + 1 + N”行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挖掘在同一个行业的企业集群特点,有利于带动产业链的其他岗位用人需求,从而带动和辐射到其他专业或专业群。

8.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8.1. 存在的问题

1) “工学交替”体现不如工科类专业充分

国际贸易作为现代服务类专业,其“工学交替”模式的实施面临独特的挑战。首先,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尤其是近些年来就业形势的严峻性,限制了学生在企业现场实习的频率和时长。其次,部分合作企业(如保税物流企业)地理位置远离居民区,学生往返学校和企业的时间和成本较高,难以实现工科专业“前厂后校”或“前校后厂”的紧密衔接。最后,服务行业的业务流程和技能培养往往需要较长的适应期,短期的“工学交替”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目前,该模式仅能在第4学期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拟真实工作岗位进行阶段性实践,第5学期通过企业轮岗完成学徒培养。这种安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工学交替”不足的问题,但仍存在以下局限,比如,实践深度不足:校内实训基地无法完全模拟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的职业体验。又如,时间分配不均:第5学期的企业轮岗时间较短,学生难以深入掌握岗位技能,影响培养效果。

2) 合作企业存顾虑

部分重点合作企业已经习惯了其人才培养和使用体系,深入合作需要双方大量投入以分担人才培养的成本,贸易报关类行业人员流动性较高,三方协议又未对学生(学徒)就业的去留后有强制要求,学徒在完成培养后可能选择其他企业就业,企业缺乏保障机制,难以获得长期回报。企业存有顾虑,担心投入与产出间不平衡,在前四个学期对学徒待遇投入稍显不足。成本收益失衡还体现在:企业需承担学徒的培训成本(如导师时间、设备损耗等),但学徒的留用率仅为62%,导致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部分企业(如嘉里大通)反映,每接收1名学徒需投入3800元/月的培训成本,但学徒在就业初期的贡献有限。

学徒制难免也会遇到知识产权风险,贸易报关类企业涉及客户数据和业务流程的保密性,担心在教学中泄露核心信息。部分企业(如聚融公司)表示,难以在教学中平衡知识传授与商业机密保护。

3) 企业参与办学激励政策需细化

政府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提到,“对产教融合企业给予‘金融 + 财政 + 土地 + 信用’组合式激励,按规定落实相关税费政策”。但中小企业难以被认定为产教融合企业,因此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责任意识不明确。对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合理的支出,可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等政策,在一些企业看来,存在落实困难,应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

8.2. 对策建议

1) 优化“工学交替”模式。比如加大“厂中校”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将课堂搬进企业,企业内部开展“工”与“学”的交替。一是开发“线上线下结合”的实践模式,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企业业务流程,弥补现场实习的不足。二是探索“分段式”实践安排,将第4学期的校内实训与第5学期的企业轮岗有机衔接,延长实践周期。三是加强校企协同: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工学交替”标准,明确学校、企业和学生的职责与权益。建立“双导师”协同机制,确保学生在校内外实践过程中获得一致的专业指导。

2) 争取政府对学生(学徒)及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财政补贴政策。一是有关部门设立设计阶梯式激励机制,建立“留存率阶梯奖励”机制,对留用学徒的企业给予补贴。例如,学徒就业满1年返还企业50%培训成本,满3年额外给予10%人才引进补贴。由行业协会设立“优秀合作企业”评选,对积极参与的企业给予荣誉和政策支持。二是构建风险分担模型,由行业协会牵头,建立“多方共担成本”机制,通过政府补贴、学校投入和企业分担降低企业风险。三是开发“白名单”机制,认证安全企业并共享脱敏教学案例库,降低知识产权风险。四是完善学徒就业保障,建立“学徒就业跟踪”机制,由行业协会定期回访学徒就业情况,为企业提供数据支持。通过上述对策,能够有效缓解企业的顾虑,增强其参与“1 + 1 + N”模式的积极性,为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 引导企业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获取税收、土地等方面红利[9],分担人才培养成本,减轻“投入与产出间的不平衡”。

9. 结论与展望

北京的服务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支撑北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保障充分就业、提升生活品质的主导行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以服务贸易和数字经济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而符合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该专业建设未来方向。国贸专业围绕市场和专业需求,基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背景下的“行校企”三方协同育人模式实践,融专业入社会,校企深度融合、携企业育人才,校企共同发展,致力于建设“1 + 1 + N”的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做出专、精、特、新的特色来,为打造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提供样板。

基金项目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贸易便利化措施与京津关务企业减负增效研究”(项目编号:XY-SK-20-09,项目主持人:窦佳);2024年度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课题“产教融合模式下基于实践能力提升的跨境电商数据分析课程教学体系建设”(项目编号:2024041354283,项目主持人:窦佳)。

参考文献

[1] 时荣.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人才培养多元化评价机制探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9, 32(8): 129-131.
[2] 刘金龙, 王张彦. “大电类”培养模式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以淮海工学院为例[J]. 大学教育, 2017(1): 144-147.
[3] 襄阳微时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监控方法[P]. 中国专利, CN202010674578. 2020-07-14.
[4] 朱廷美, 吴强. 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主动参与现代学徒制运行的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 5(7): 6-8.
[5] 黄雪飞, 李黔军, 朱锋钊.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 30(11): 66-68.
[6] 蓝志江, 马成正, 陈斌. 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探索[J]. 广西教育, 2013(19): 97-102.
[7] 张志, 赵鹏飞. 服务建筑业转型发展的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J].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6): 20-22.
[8] 李涛.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辽宁高职学报, 2024, 26(6): 5-9.
[9] 荣利颖, 王文静. 深化产教融合增强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研究[J]. 北京教育, 2023(12): 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