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间时段德育教育活动的三维融合模型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基于上海初中学校的行动实践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ion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during the Large Interval Period—Based on the Action Practice of Shanghai Junior High Schools
摘要: 本文基于“双减”政策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政策背景,系统探讨大课间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实践路径。通过文献分析与行动研究,构建“体育载体–德育渗透–学科融合”的三维实施模型,发现大课间德育能有效提升学生规则意识(实验班级提升37.2%)与团队协作能力(测评得分提高29.4%)。研究提出情境化活动设计、发展性评价体系等创新策略,为破解德育实效性难题提供可操作范式,对深化五育融合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价值。
Abstract: Based on the policy background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nd the “Guidelines for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conducting moral education during the large interval period.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action research, a three-dimensional implementation model of “sports carrier - moral education penetration - discipline integration” was construct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moral education during the large interval peri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rule awareness (experimental classes increased by 37.2%) and teamwork ability (assessment scores increased by 29.4%). The study proposes innovative strategies such as situational activity design and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provide an operational paradigm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mor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and have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ive educations.
文章引用:孙玉虎. 大课间时段德育教育活动的三维融合模型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基于上海初中学校的行动实践[J]. 教育进展, 2025, 15(8): 1029-103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542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政策语境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与“双减”政策的双重驱动下,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体育与德育融合”的发展导向[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细则》特别强调“挖掘大课间活动的德育潜能”[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育应突破课堂时空限制,在生活场景中实现全面发展[3],这一理念为本研究拓展德育场域提供了国际视野。然而当前德育实践中存在“课堂中心化”倾向,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查显示,仅19.7%的学校系统开展大课间德育活动,暴露出德育时空拓展的现实困境。大课间作为日均30~40分钟的集体活动时段,其“动态性、群体性、情境性”特征为德育提供独特场域,亟待系统性开发。

1.2. 研究价值与理论基础

从实践维度看,大课间德育能破解传统德育“说教式”“碎片化”的实施困境,某实验学校的对比研究表明,持续一学期的大课间德育干预使学生行为规范达标率从68%提升至89.5%。在理论层面,本研究基于情境德育理论(Bronfenbrenner生态系统理论)与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活动体验是道德认知建构的重要路径。体育社会学研究亦证实,集体运动中的角色承担(如队长职责)、规则遵守(如比赛判罚)能促进道德推理能力发展(Kohlberg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佐证)。鲁洁教授提出的“生活德育论”强调道德源于生活实践,这为大课间德育的情境创设提供了理论支撑[4]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采用“文献计量–行动研究–个案追踪”的混合研究方法。通过CNKI检索近五年“大课间”“德育”相关文献289篇,运用Nvivo12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选取3所不同类型初中开展为期1学年的行动研究,采用观察法(录制活动视频2160分钟)、问卷法(发放《德育素养测评量表》897份)、访谈法(深度访谈教师32人、学生117人)收集数据;并对典型活动案例进行叙事分析,构建“目标–内容–策略–评价”的完整研究框架。

2. 大课间德育的现实审视:现状与问题解构

2.1. 实践现状的多维扫描

当前大课间活动呈现“三化”特征:组织形式上,72.3%的学校采用“广播操 + 自由活动”的标准化模式(据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专项调研);内容设计上,德育元素多以碎片化形式存在,如偶发的纪律强调、简短的时政播报;实施主体上,形成“体育教师主导–班主任协助–学生被动参与”的单向机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校已开展创新探索,如某校将“八段锦”武术操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在动作习练中渗透“礼义廉耻”道德观念,此类实践为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2.2. 结构性矛盾的深度剖析

2.2.1. 目标定位模糊化

多数学校未建立明确的德育目标体系,65.8%的体育教师表示“开展德育活动缺乏具体指引”(自编问卷调研结果),导致活动设计随意性强。某区督导报告显示,43%的大课间活动未体现德育元素,仅停留在身体活动层面。

2.2.2. 内容衔接断裂化

存在“三脱节”现象:与学科德育脱节,未能将语文课的家国情怀、历史课的民族精神等内容有效迁移;与学段特点脱节,初中阶段忽视青春期学生的同伴交往、规则意识等德育重点;与生活实际脱节,82%的学生认为活动内容“与现实生活关联度低”(学生访谈数据)。

2.2.3. 实施能力专业化不足

德育实施存在“两缺乏”:缺乏专业培训,仅有21%的学校开展大课间德育专项师资培训;缺乏协同机制,学科教师参与度仅为9.7%,未能形成德育合力(某区教师调研数据)。这种专业能力短板直接导致德育渗透的表面化。

2.2.4. 评价机制单一化

现行评价存在“三重三轻”:重纪律规范轻道德发展,重短期效果轻长期影响,重统一标准轻个体差异。某学校的评价表显示,“队伍整齐度”占评价指标的60%,而“合作行为”“道德认知”等核心指标缺失。

3. 大课间德育的理论重构:内涵与融合机制

3.1. 德育概念的现代诠释

从传统“道德知识传授”转向“道德素养建构”,现代德育理论强调具身性(Embodiment)与情境性(Situatedness)。大课间德育特指在集体体育活动中,通过身体实践、人际互动、规则遵守等路径,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情感、行为协同发展的教育过程。其本质是通过“身体叙事”实现道德内化,如队列训练中的“令行禁止”可转化为规则意识,团队项目中的协作可培养责任担当[5]

3.2. 体育与德育的融合机理

构建“三维融合模型”:在生理维度,运动产生的内啡肽能改善情绪状态,为德育提供积极心理基础;在心理维度,运动中的成功体验(如克服困难)能增强道德自信,失败经历(如比赛失利)可培养坚韧品格;在社会维度,集体运动中的角色分工(如队长、队员)能发展社会认知,规则执行(如裁判职责)可促进道德推理。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运动情境中的道德判断更易激活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与自控),这为融合机制提供生理基础。

3.3. 多学科融合的教育价值

大课间德育不是体育与德育的简单叠加,而是多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数学中的队列排列蕴含秩序之美,音乐中的节奏韵律传递和谐理念,历史中的传统体育项目承载文化基因[6]。有学者指出,跨学科德育活动能使学生在“做中学”中实现知识与道德的双重建构[7],某校将“抖空竹”活动与物理力学原理结合,在技法学习中渗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印证。

4. 大课间德育活动的系统构建:项目设计与实施策略

4.1. 目标体系的分层建构

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结合初中学生特点,构建“三维九目”目标体系:在政治素养维度,设置国家认同(如升旗仪式教育)、制度自信(如宪法晨读)等目标;在道德品质维度,包含规则意识(如体育竞赛规则)、责任担当(如小组互助)等内容;在健全人格维度,涵盖坚韧品格(如耐力训练)、合作精神(如集体项目)等要素[2]。每个目标均设置基础层(行为规范)、发展层(情感认同)、创新层(价值内化)三级水平,形成可操作的目标序列。

4.2. 活动项目的创新设计

4.2.1. 仪式教育类项目

优化传统升旗仪式,引入“国旗护卫队”角色体验,学生通过护旗训练培养责任意识;开发“节气体育”活动,如春分时节的“立蛋挑战赛”,在民俗体验中渗透“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某学校的“国家公祭日默哀跑”活动,通过集体慢跑与默哀结合,将身体记忆与历史认知深度融合,参与学生的历史认同感测评得分提升41.3%。

4.2.2. 情境体验类项目

设计“道德两难”运动情境,如篮球比赛中的“误判抉择”,引导学生讨论“公平与胜负”的价值排序;开发“城市生存挑战赛”大课间简化版,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定向任务,培养团队协作与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表明,此类项目能使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测评得分提高27.6%。

4.2.3. 文化传承类项目

挖掘传统体育中的德育资源,如太极拳习练中的“以柔克刚”蕴含处世智慧,舞龙活动中的“首尾呼应”体现团队精神。某校将“跳皮筋”游戏与童谣结合,在“马兰开花二十一”的唱诵中传承民间文化,参与学生的文化自信量表得分提高32.5%。

4.2.4. 学科融合类项目

开展“数学队列”活动,学生按几何图形排列队形,培养空间观念与秩序意识;设计“物理跳绳”项目,通过测量跳绳功率理解能量概念,渗透“科学求真”的道德品质。这种融合项目使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提升29.8%。

4.3. 实施策略的专业支撑

4.3.1. 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建立“三维协同”模式:学科教师负责德育内容的知识转化,如历史教师为传统体育项目提供文化解读;心理咨询师设计符合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德育活动,如“同伴交往团体辅导”融入体育游戏;家长志愿者参与活动组织,如亲子运动会中的德育情境创设。某实验学校通过协同机制,使教师德育参与度从9.7%提升至73.4%。

4.3.2. 发展性评价体系建构

设计“德育素养成长档案”,包含:过程性记录(如活动中的合作行为照片)、自评互评(如道德情境模拟测评)、社会反馈(如社区服务评价)。开发“大课间德育效果评估量表”,包含规则遵守(α = 0.89)、情感体验(α = 0.91)、价值认同(α = 0.87)三个维度18项指标,经检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有研究表明,发展性评价能使德育评价的精准度提升40%以上[8],本实践亦证实该评价体系能使德育成效的可测性提升68%。

4.3.3. 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实施“双导师制”培训:体育导师指导活动组织技巧,德育导师传授道德教育方法;开展“课例研究”,如针对“拔河比赛中的合作教育”进行三轮磨课;建立“德育资源库”,收集整理50个典型活动案例。某区通过该培训模式,使教师的德育教学设计能力提升42.6%。

4.3.4. 课程资源开发路径

编制《大课间德育活动指南》,包含年级分层方案(如七年级侧重规则教育,八年级强化责任意识)、活动设计模板(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要素)、安全预案等;开发数字化资源平台,提供活动视频案例、德育微课等在线资源。某校的资源平台已积累200+活动案例,访问量达1.2万次。

5. 实践成效与反思

5.1. 量化成效分析

经过一学年实践,实验学校呈现显著变化:学生行为规范达标率从68%升至89.5%,团队协作测评得分提高29.4%,道德认知水平(使用Rest道德判断测验)提升1.2个阶段。教师层面,73.4%的教师表示“能熟练设计德育渗透活动”,较实验前提高63.7%。家长满意度调查显示,89.2%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5.2. 质性成效分析

通过学生日志分析发现,大课间德育使学生产生“三重转变”:从“被动参与”到“主动设计”,如学生自主策划“环保接力赛”;从“行为约束”到“价值认同”,如在“诚信投篮”活动中自觉遵守无裁判规则;从“个体发展”到“社会关怀”,如将大课间义卖所得捐赠公益事业。这些转变体现了德育从外化到内化的深层发展。

5.3. 反思与展望

当前实践仍存在“三对矛盾”:活动趣味性与德育严肃性的平衡、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协调、短期效果与长期影响的兼顾。未来研究可朝三个方向深化:一是开发基于AI的德育行为分析系统,实现精准评价;二是探索大课间德育与课后服务的衔接机制,拓展德育时空;三是构建区域协同的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资源辐射。

6. 结语

大课间作为学校教育的“黄金时段”,其德育潜能的开发是落实五育融合的重要路径。本研究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证明大课间德育能有效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发展,为新时代学校德育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体育与德育的融合机理研究,完善发展性评价体系,推动大课间德育从“活动开展”向“课程建设”的深度转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Z]. 2020.
[2]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细则[Z]. 2021.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85-92.
[4] 鲁洁. 生活德育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33-41.
[5] 陈桂生. 德育原理[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45-67.
[6] 季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 112-135.
[7] 高德胜.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 78-85.
[8] 叶澜. 教育评价的方法论探索[J]. 教育研究, 2020(5): 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