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俱乐部对策研究——以淮北理工学院为例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for University Sports Clubs—Taking Huai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ps.2025.134067, PDF, HTML, XML,   
作者: 徐子洋:淮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体育教研室,安徽 淮北
关键词: 高校俱乐部综述Universities Club Review
摘要: 查阅相关文献,对我国现阶段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现状研究进行评述;并对淮北理工学院建立体育俱乐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通过淮北理工学院体育俱乐部发展模式的实地考察,从教学内容个性化校园、校园俱乐部文化、体育竞赛方面实践与探讨,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Abstract: After review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current state of sports-club development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s the specific challenges faced by Huai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rounded in first-hand fieldwork on Huai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 evolving club model, it explores practical innovations in personalized curricula, campus club culture, and competitive sport to offer fresh insights for establishing a university sports-club framework tailored to China’s national context.
文章引用:徐子洋. 高校体育俱乐部对策研究——以淮北理工学院为例[J]. 体育科学进展, 2025, 13(4): 481-485.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5.134067

1. 前言

大多数学者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概念阐述不尽相同,开设体育俱乐部课程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积极锻炼、满足大多数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的教学模式。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依据在于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加强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的指导纲要指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教育部相关规定要求高校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通过体育俱乐部等形式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1]。本文从淮北体育俱乐部开展现状研究入手,在国内外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我校开展体育俱乐部的运作模式。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淮北理工学院体育俱乐部。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等多个网上图书馆对体育俱乐部教学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检索,并查阅网络数据库中的各项与之相关的研究内容。通过对所查阅、检索到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了解当前研究现状,为研究高校体育俱乐部提供理论指导。

2.2.2. 访谈法

通过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分析淮北理工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

2.2.3. 实地考察法

从2023年9月至2025年7月,作者担任淮北理工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师,了解体育俱乐部开展的整个过程,并在实施过程中观察与记录各个体育俱乐部实际情况,以便准确了解体育俱乐部的开展现状。

2.2.4.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学生、一线体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校管理层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深入分析淮北理工学院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

3. 淮北理工学院体育俱乐部存在的问题

3.1. 经费与场地不足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不仅包含多个运动项目,还包含多支运动队伍外出比赛与训练,训练与教学由于场地器材不足,促使部分项目无法开展,网球俱乐部因为缺少网球场导致网球俱乐部暂时取消。

3.2. 赛事参与度不足

赛事是体育俱乐部的重要部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热情,更能鼓舞和动员其他爱好者参与进来,还可以形成校园体育文化。淮北理工学院体育俱乐部尚在起步阶段,参与比赛对象均为非体育专业学生,部分运动项目学生运动技术水平还不足参加省级高水平体育赛事(表1)。

Table 1. Results of sports representative teams from Huai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articipating in competitions

1. 淮北理工学院体育代表队参加赛事成绩

参加项目

参加赛事级别

名次与次数

田径

安徽省大学生体育联赛甲组

省第七

羽毛球

安徽省大学生体育联赛甲组

省第七

舞蹈

全国大学生体育舞蹈比赛

全国第五

3.3. 俱乐部学生管理机制未能完全有效

体育俱乐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体育教学。本质不同于传统体育课的形式,在实施过程中需发挥学生体育骨干和积极分子的力量,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1]。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管理水平和对体育俱乐部理解不够深刻,具体实施不够深入,因此未能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在组织、管理和教学中的作用。其次,在俱乐部教学中,虽然启动了运动打卡系统,要求学生每学期参与课外打卡,各个俱乐部教师也在学生课余时间在固定的运动场地指导学生锻炼,但在实施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打卡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流于形式(如图1示意图)。教师的课外指导也很少有学生主动参与,导致体育俱乐部教学效果与传统体育课教学并无显著差异[2]

Figure 1. Sports attendance system of Huai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 淮北理工学院体育运动考勤系统

3.4. 俱乐部课程选课集中

本校体育俱乐部学生选课较为集中,大多选择在室内进行且运动量较小的项目。王京琼等学者也提出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发展存在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课程较少、不够全面且学生选项比较集中、场地设施欠缺、设备需要更换[3]。如表2,本校体育俱乐部课程种类丰富,涵盖20多种运动项目,但部分运动项目因技能学习难度较高,且活动量大,活动热量高从而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像三大球运动我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仅占20%,小球类项目受众群体较多占比达到40%,舞操类项目也较三大球数量占比高。学生选项比较集中是诸多学者提出的共性问题,而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多数学生选课时主要选择某一个或某两个课程。而这一课程存在身体对抗度不高的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

Table 2. Opening situation of sports club at Huai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 淮北理工学院体育俱乐部开班情况

俱乐部

选课班级数量

足球

3

篮球

10

花样跳绳

1

舞蹈

4

橄榄球

1

乒乓球

8

羽毛球

8

武术

4

4.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存在问题

学者提出安徽省体育俱乐部专职教师数量普遍不足、普遍缺乏专门管理机构、未建立健全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制度[4]。提出现阶段该体育模式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场地器材与课程项目较少、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热爱不够专一、教师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存在的问题是学校有关部门责权界定不明确,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学生社团的制度不健全,体制不够完善;人们对体育俱乐部的认识不一致,关于体育俱乐部的理论研究滞后;健身、娱乐项目的开发、俱乐部指导体系、场地、器材满足不了俱乐部发展的需要等。其次,师资队伍匮乏且专项结构不合理、场地器材与场地远远不能适应俱乐部教学的需要、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经费来源不足等是体育教学俱乐部发展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

不难看出,多数高校体育俱乐部实施过程中均存在经费不足,学生主动学习体育技能的热情不高,学生技能熟练度较低,更难能提高本校各代表队赛事水平。学者研究发现学生选择体育项目受到其自身的体育需求、体育价值取向、体育活动氛围等方面因素影响,如同伴互助、同宿舍等因素影响[5]

5. 对策

5.1. 增加经费,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增加经费,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更换新设备以满足教学与训练需要,增加教师课外指导费用,增加运动赛事吸引学生进行观摩,提高校园体育文化。

5.2. 合理设置内容、提高学生课程满意度

俱乐部课程的纲领和内容要适应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将中低难度学习内容放在初级班学习,感兴趣且素质较优的学生在初级班学习考核合格后,才能申报本俱乐部的中级班继续学习,以此延续。体育俱乐部教学课程设置是比较合理的,它既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保持了教学的延续性。另外俱乐部需要安排相对而言比较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满意度比较高。

5.3. 体育俱乐部管理改革

体育俱乐部实行学分制,调动学生管理团队的积极性,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后,为达到因材施教目的,实行初级、中级、高级的“三级会员制”,对初级会员(一般是大一新生)传授他们一些较为基础的运动知识与技能。中高级会员根据他们的体育素养与技能、素质情况,为他们制订个性化项目训练、比赛与项目讲座,提升其技能与体育素养。促进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转型,脱离原有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5.4. 有效引导学生

对学生选项进行必要的疏导,考虑学生选课时受到的影响因素,如同宿舍、同时间段选课,通过学分制鼓励学生选择对抗强度高的运动项目,课程的开发要围绕怎样引导学生喜欢某一个运动项目,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通过更多有趣、生动的内容引导学生体育学习,提高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我校体育俱乐部尚在起步阶段,但我校体育项目开展较为全面,某些特色项目开展得更为顺利,在省内也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项目正是因为体育俱乐部实施的策略正确,教师在课内外指导学生,这些取得不错的成绩的骨干再去帮扶其他同学,以达到体育学习的全面性。

5.5. 强化校内外资源有效整合

高校体育代表队是以大学生运动水平为基础,依托学校经费支持,围绕多个运动项目训练、参赛为一体的队伍。由于俱乐部项目较多,参赛人数较多,学校未能完全给予经费支持,可通过社会渠道给予赞助的模式,可尝试各个代表队穿着赞助商服装,分担部分项目外出比赛经费需求。

教学和赛事是体育俱乐部的关键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不断提高体育技术水平。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经费,以参加校外较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校内的体育赛事则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配合和一定的经费支撑。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热情,以形成体育教学–社团教学–比赛–反馈的模式,达到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焦昌毅,杨壹. 困境与突破: 我国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优化路径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5, 24(1): 62-70.
[2] 任双全, 张忠子. 数智时代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5(9): 31-33.
[3] 晋海, 王静, 季城, 等. 体育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诉求及建构路径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0(1): 9-16, 27.
[4] 袁梦晴. 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C]//2024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 2024.
[5] 李春山, 张华. 体育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2): 67-73.